魏寿昆传

|  来源:【字号:

序言(徐匡迪)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为《魏寿昆传》一书作序。
  魏先生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声誉卓著的知名学者,是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奠基人,还是中国金属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先生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凡77年,躬耕不辍、悉育桃李,培育了中国冶金界几代专业俊才。他们中间不仅有十几位两院院士,更有数以百计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和行业部门的领军人物,可以说魏先生是现代中国冶金学与冶金物理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按中国传统的师执之道,我应称呼先生为太老师。因为当我于1954年到钢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 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求学时,多数冶金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如陶少杰先生、周荣章先生、曲英先生、关玉龙先生等都是魏先生任教北洋大学时的学生。从他们和曾直接听过先生讲课的高年级同学的讲述中得知,先生曾讲授过28门课程,其内容不仅涵盖整个钢铁冶金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还包括工科学生的若干公共基础课,先生学养之深真是非同一般。
  大约是在1956年的秋天,我曾在南楼阶梯教室听过先生的一次学术讲座,内容为“活度在冶金中的应用”,能容纳150人的大教室中挤满了人,连台阶上、窗台上都坐着学生,虽然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当时的情况大都模糊不清了,但有两件事始终深印我的记忆之中:一是时间一到先生手执讲稿走上讲台,随手把它放在讲台上,却再也未打开来看过,随即便声音洪亮、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地侃侃而述。二是为照顾远处听众,他在黑板上写板书特别用力,字体也大,以致好几次折断了粉笔,引起听讲师生会心的笑声。一个半小时的精彩报告很快过去了,但先生对学术的执著,及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其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看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崇高的学养和情操,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楷模。
  我和先生有直接接触是在留校任教之后。当时,正好是困难时期,曾经喧闹的校园暂时沉寂下来,住在一斋单身宿舍的我,晚上常去图书馆期刊室浏览各种刊物,有一次心血来潮把两年的《美国冶金汇刊》抱来桌上漫无目的地翻看,一会儿忽然感到有人站在身后,抬头一看原来是魏先生,他和气地说:“你一下子也看不了这么多,中间有几册是不是让我先用?”我连声说:“好,好。”他拣起要用的三册到对面桌上边看边做摘记,很快沉浸在工作之中。在阅览室关门时我们一起往回走,路上我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道歉,他却微笑着说: “爱看书是好事,但总得一本一本地看嘛。”言谈中充满了对后辈的关爱,让我如沐春风,感动不已。
  1963年以后,我从钢院调到上海工业大学任教,只能在学术刊物和专业学术会上看到、听到先生科研活动的信息,得知先生虽已年逾花甲,但仍心系祖国钢铁事业,站在学科最前沿,在冶金热力学、高温熔体活度理论及应用、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铁液中元素选择氧化与转化温度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成就,为我国乃至世界冶金领域增添了熠熠光辉!
  1972年初夏,我刚从安徽凤阳山区的“五七干校”返沪,就协助钢院理化系安排“钢液直接定氧”课题组到上海市第三钢铁厂进行现场测试与教改调研,并让他们暂住在上海工业大学的集体宿舍,让我大出意外的是魏先生居然也在其中,而且他还坚持要和其他中青年老师同住在一起,不肯单独住招待所,还说“这样好,我们早晚可以讨论交流”,一起来的中青年教师也认为可就近照顾先生的起居,我也就不再坚持了。当时从上海工业大学到上钢三厂单程就需一个半小时,平炉、转炉车间的平台又高又陡,真担心先生的身体吃不消,但先生和其他同志一起坚持上下班,成天乐呵呵地与测试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正是在先生等母校老一辈教育家的悉心倡导与身体力行之下,北京钢铁学院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校风,使我们这些毕业生能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品格、素质,以及经过实践锤炼的钢铁般的意志与体魄。
  魏先生以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百年人生,成为中国工程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大家,从“钢铁摇篮”走出来的莘莘学子,都因受到他的栽培与教诲而受益终身。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科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像先生这样一代又一代高层次、创新型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相信记录了先生一生丰功伟绩和不平凡历程的《魏寿昆传》一书的出版,一定会在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而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在他的科学精神与高尚情操鼓舞下,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总序(路甬祥)
序言(徐匡迪)
第一篇 寒门学海书作舟(1907~1936)
楔子 十秩华诞同庆贺
一、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二、“魏寿昆科技教育基金”设立
三、《魏寿昆院士百岁寿辰纪念文集》问世
四、《师者如兰》出版
第一章 贫家学子,求学路难
一、乱世家衰
二、不从商,要上学
三、难忘的三位启蒙老师
四、北洋大学才子
五、驱冯运动
六、刘仙洲校长新政
七、金钥匙会徽
第二章 师夷长技,留学德国
一、捕捉机遇
二、依依别离行
三、苏联见闻
四、柏林,留学首站
五、直读博士
六、名师柯尼希教授
七、亚琛进修冶金学
八、重访联邦德国
第二篇 漂泊西疆栽桃李(1936~1946)
第三章 西迁流离,寻觅家园
一、重返北洋
二、西安临时大学
三、南迁路上的惊险
四、西北联合大学
五、汉中岁月
第四章 康黔办学,尽己责任
一、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二、贵州农工学院
三、重庆矿冶研究所
四、重大兼职教授
五、从重庆回到天津
第三篇 风卷残云开晴天(1946~1952)
第五章 残破校园,重整北洋
一、狼藉的校园
二、北洋大学复校与李书田
三、校长“代理制”
四、复兴矿冶系
第六章 北洋易名,诞生天大
一、北洋学潮迭起
二、反对北洋南迁运动
三、天津大学建校
第四篇 经磨久砺结硕果(1952~1979)
第七章 钢院创始,主管教学
一、建校元老
二、张文奇与魏寿昆
三、忙碌的教务长
四、创办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第八章 “文革”沉浮,荣辱自安
一、突如其来的浩劫
二、牛棚事件和干校生活
三、阅览室的孤“读”人
四、古稀教授重上讲台
第九章 厚积薄发,自成一家
一、四位活度研究先行者
二、高温活度理论自成体
三、炉渣脱硫离子理论
四、推广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
五、包钢铌冶金
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篇 老树春深著新花(1979~ )
第十章 立言传世,精品育人
一、春回大地
二、新任图书馆馆长
三、《冶金过程热力学》出版
四、选择性氧化理论
第十一章 学术群体,继往开来
一、 桃李成林
二、魏门传人
三、自有后来人
第十二章 社会兼职,建言献策
一、九三学社常委/149
二、中国金属学会创始人
三、高级咨询学者
第六篇 静水深流显本真
第十三章 师者如兰,人民之香
一、最喜爱当教师
二、学无止境
三、贵在创新
四、实事求是
五、28门课程
六、悦者远来
七、行为世范
八、师爱情暖
第十四章 兰室桃林,颐养天年
一、珍爱生命
二、持守四则
三、动静相宜
四、长寿之道
五、温馨家庭
六、夕阳依旧美丽
余声 百岁未了冶金情
一、新旧社会,沧桑巨变
二、科教兴国,民富国强
三、寄语后学,继续奋进
附录一 魏寿昆活动年表
附录二 魏寿昆著作目录
一、专门著作
二、学术论文
三、其他论著
附录三 魏寿昆重要文稿两篇
谈德国之大学教育(节选)
提高钢质量和推广新技术的几点建议(节选)
后记
 
  吴石忠,1938年7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轧钢专业,1960年3月留校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稀有金属冶金教研室助教,1985~1998年任《北京钢铁学院学报》编辑、主任、常务副主编,1993年任职编审。先后担任《中国高校自然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95年、1999年分别任国家期刊奖和国家科技期刊奖评委,并多次担任冶金系统、高校系统科技期刊奖评委。退休后任《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二届委员,冶金科技期刊学会顾问等。
  姜曦,1977年6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理学博士。2006年至今从事部分钢铁冶金行业专家的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参加并主持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的研究课题。现就职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