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淇传

|  来源:【字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其韩

程裕淇院士是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变质岩石学之父”、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的创立者和前寒武纪地质的主要奠基人。他在地质专业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与贡献。程先生也是地质科技管理方面的专家,在地质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规划、学科设置以及矿产资源立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程先生一生重视实践,他不仅踏遍了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的矿山和各种地质点,还先后深入欧洲、美洲和亚洲的17个国家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与地质矿产研究,是我国进行实地地质观察最多的地质工作者之一。他多次率团参加国际地质大会和国内外召开的许多专业性国际学术交流会,先后接待和会见国外著名地质学家和国际会议组织者达数百人,是我国从事国际交流最多、最广的地质学家之一,也是十分熟悉和了解国外地质机构和地学发展趋势的科学家之一。他对推动我国地质科技进步和扩大我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贡献很大。他为我国早期与苏联的地质科技合作、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中法首轮青藏高原的合作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先生自1933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后即深入野外从事各种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从1937年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研究变质岩开始,他始终把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作为地质研究的基础,一直到他88岁高龄时还始终坚持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正是长期的野外工作和不断开拓性的研究,使他在变质岩(包括混合岩)的区域岩石分类命名、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原岩恢复、递增变质带和区域变质带的划分、混合岩化作用的成因类型划分、混合岩化与成矿作用、变质深熔作用、前寒武纪地层的多次总结、早前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加强变质岩区的普查与区调工作,程先生与同事们合作编写了《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该书在当时对全国变质岩分布区的地质填图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程先生在强调野外地质观察是基础的同时,也强调了综合研究对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作用。他与同事们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铁矿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并指出找矿方向,对推动和提高我国铁矿的普查找矿起到了理论指导和指明方向的作用。与有关同志合作后,在全面总结火成岩成矿、沉积岩成矿和变质岩成矿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矿系列”的概念,后来经陈毓川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成矿理论之一,在地质找矿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

程先生与杨遵仪、王鸿祯合作,分工总结了我国区域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特征与演化规律,联合撰写了英文版The Geology of China一书,并在英国伦敦出版,对国外地质学家了解中国地质起了很大作用,扩大了中国地质工作对国外的影响。程先生还亲自组织部分省区的地质专家总结编写了《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并修编了1∶500 万中国地质图,为发展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程先生不仅重视地质工作的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同时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地质找矿实践。20 世纪30 年代在云南首次发现了磷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了新疆石油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铁矿找矿工作。50 年代初期,参加了辽宁鞍山式条带状铁矿的详查和湖北大冶夕卡岩型铁矿的详勘工作。程先生在地质部地矿司工作期间,负责指导全国黑色金属的普查找矿工作,并亲自指导白云鄂博铁矿的详勘和四川多种铁矿类型的详查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铁矿资源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先生不仅在地质研究和普查找矿中亲力亲为,还十分关心地质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他参与或主持过多次地质系统及全国性的地质科技发展机构变化较大,但将近60 年,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程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地质研究工作。我是他未入门的学生,他是我从事变质岩石学研究的启蒙者,他引领我终身从事前寒武纪地质与有关矿产的研究。多年来,我得到他的教育、教诲和帮助,获益甚多。

程先生一生以满足国家需求、维护国家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自己的地质找矿实践融入国家建设的爱国情怀。他一生追求科学真理、一丝不苟、不断探索创新的奋斗精神,一直激励、鼓舞着年轻同志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2022年是程先生110周年诞辰暨逝世20周年,《程裕淇传》得以出版。我相信,程先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崇高品德,不断创新、勇攀地质科技高峰的开拓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勇于实践的优良学风,会对年轻一代地质人产生重要影响,并能把他的这些优良品德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对程先生最好的纪念。


总序

第一章 地质之路,人生抉择(1912—1938 年)

一、时代孕育,承继家风

二、地质志向,清华岁月

三、地调所内,多方锤炼

四、英伦求学,找准方向

第二章 艰苦求索,努力前行(1939—1949 年)

一、初战告捷,发现磷矿

二、北碚出发,扬帆起航

三、西康湘西,为国寻矿

四、再上西康,划变质带

五、天山南北,考察石油

六、默默耕耘,北碚收获

七、北美考察,捕获前沿

八、肩负重任,培育英才

第三章 热心报国,大展宏图(1949—1965 年)

一、思想转变,体制变革

二、鞍本大冶,找铁建功

三、业务管理,服务基层

四、组建团队,不断开拓

五、两次访苏,落实合作

六、机构变更,再担重任

七、精雕细琢,锻造精品

八、情系川西,支援“三线”

九、“四清”运动,经受锻炼

第四章 艰苦岁月,迎难而上(1966—1976 年)

一、十年动乱,时光蹉跎

二、太要铁矿,艰苦锻炼

三、调研考察,再谋发展

四、潜心研究,成矿系列

第五章 立足全局,改革发展(1977—1995 年)

一、拨乱反正,勇挑重担

二、坚持开放,促进交流

三、做好工作,服务社会

四、推进立法,保护资源

五、建言献策,地矿改革

六、放眼全国,续写新篇

第六章 三大领域,奠基开拓(1935—2001 年)

一、开山鼻祖,变质岩石

二、独具特色,成矿系列

三、不断发展,前寒武纪

第七章 严谨治学,大师风范(1962—2001 年)

一、基础地质,填图调查

二、精益求精,治学严谨

三、谦虚谨慎,博采众长

四、八个结合,融会贯通

五、严格要求,诲人不倦

第八章 壮心不已,鞠躬尽瘁(1996—2002 年)

一、编纂文献,留存历史

二、老骥伏枥,再结硕果

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大师远去,风范永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程裕淇年谱

附录二 程裕淇主要论著

后记


耿元生,1978年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1981年长春地质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先后任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岩石室主任,地质所副所长至2011年退休。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地质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扬子西缘的前寒武纪地质进行过深入研究。

潘云唐,1963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成都市地质部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工作。198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评为讲师,1986年任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成就主要在古生物地层学方面,代表作是英文版的《中国二叠纪腕足动物》,1997年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

琚宜文,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能源盆地构造、煤与非常规能源地质以及纳米地质与成藏成矿系统等。现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和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副会长等,并任第443次(2012年)和476次(2013年)香山科学会议申请人和执行主席之一,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多次召集人和会议(包括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