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精神薪火相传,院士助力四川科教创新——“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四川行活动启动
|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两翼,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值此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为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创新发展,6月25日,“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四川行活动在电子科技大学启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雒建斌、李应红,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秘书长王笃金,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辜彬,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机关党委书记、系统单位党委副书记蔡长江,成都市科协党组书记杨永,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等出席启动仪式,副校长孔令讲主持仪式。
“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四川行启动仪式现场
胡俊在致欢迎辞时表示,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义举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人,“嘉庚讲堂”更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与传承“嘉庚精神”的生动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始终致力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创新与拔尖人才培养,学校将以此次“嘉庚讲堂”首次走进四川为契机,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科学普及事业贡献成电智慧。
辜斌表示,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和创新的沃土,如今更是涌动着澎湃的创新动能。他希望本次活动在四川播下的科学种子,能够“生根发芽”,成长为支撑未来科技强省乃至科技强国的参天大树。四川省科协也将继续优化创新科普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笃金介绍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的历史发展、社会效益以及“嘉庚讲堂”在开展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等。他表示,“嘉庚讲堂”的四川之行,旨在切实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助力四川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仪式现场同时举办“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展览,以老一代科学家敢为人先、科学报国的实例诠释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启动仪式后,5位院士专家分别深入中小学、高校和企业,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科普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林惠民在电子科技大学作题为《计算与智能》的报告,与学子们探讨了计算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作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在电子科大实验中学作题为《摩擦会消失吗》的报告,从摩擦学的研究意义、超滑技术的突破、应用前景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介绍了该前沿领域的知识。
林惠民院士在电子科技大学作科普报告
雒建斌院士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作科普报告
肖云峰教授在四川温江中学作科普报告
李治林副研究员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作科普报告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肖云峰在四川温江中学作题为《光子驱动未来》的报告,让学生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光的本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治林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作题为《七彩世界,精彩科学》的报告,他将讲演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生动介绍了生活中关于光与色彩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活动期间,院士专家还前往成都市规划馆及多家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形式,积极为四川地区发展建言献策;在广元市剑阁县开展西部助学活动,让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的“春雨”润泽中西部大地。
本次活动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主办,成都市科协、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承办。“嘉庚讲堂”活动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联合“科学与中国”品牌共同策划,组织陈嘉庚科学奖和青年奖的获奖人及相关院士专家走进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所和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让科学亲近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助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