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女儿追忆父亲冯端院士:他只是个普通人

日期:2023-07-17

|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

6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百年诞辰纪念会结束后,记者拨通了冯端女儿冯少彤的电话。表明来意后,冯少彤笑了笑,淡淡说了一句:“其实我觉得父亲就是个普通人。”

在学界,冯端并不普通,反而是专业权威和精神标杆一样的存在:“超微结构奠基业,建构体系凝聚态;引领方向跻一流,筑就平台创模式”。他培育了一支凝聚态物理科学研究队伍,是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社会的敬仰和赞誉没有让冯少彤认为父亲有何不同。因为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平凡朴实的生活,勤恳工作、疼惜子女、呵护家庭。

“只不过他兴趣广爱读书,但凡和科研相关的都尤为上心、细致。”在冯少彤关于父亲细枝末节的讲述中,她逐渐勾勒出了记忆中那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冯端院士


一生与书为伴 在阅读中为女儿打开世界

小时候,每次邻居问冯少彤:“你爸爸在干什么”,回答一定是“在看书”。冯少彤说父亲阅读涉猎很广,除了物理专业类书籍,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并不局限于哪个类型。以前家中没有单独的书房,但父亲拥有一张大大的书桌和几个书架,塞着满满当当的书。

如果冯端没有在家看书,那就一定泡在南京大学的资料室里,他要是看起书,完全能用“废寝忘食”来形容。要是学生或其他老师到资料室来找书,只要一问冯端,他会立刻告知具体位置,在哪个书架,位于第几层。

冯端喜欢读书,多因家庭的熏陶。其父是一旧式文人,也算硕学通儒。母亲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常脱口而出唐诗百首,成为冯端最早的诗词启蒙。家中大哥冯焕对他影响较大,冯端生前记述,大哥常买书赠予自己,开拓了他的眼界。

冯端在读初中时,就开始接触外文小说。他从不背单词,都通过阅读来积累。冯少彤为此很羡慕父亲,因为自己常为英语单词而烦恼。

冯少彤记有一趣事,儿时的她调皮,故意从英文词典里挑一些生僻词,想考考父亲。没想到,圆圆脑袋的父亲眯眼一笑,随即说出了答案,还不忘自夸:“你难不倒我的。”

冯端会给女儿讲英文故事。家里有一本英文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配着好看的图画。冯端拿着它,先念一段英文,再翻译成中文,冯少彤和姐姐听得入迷,仿佛跟着爱丽丝掉入了那个神秘的兔子洞。有时候冯端念英文的时间长了,两姐妹便会催促:“快点快点,我们听不懂。”

冯端也喜欢淘书。二战结束后,当时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就读的冯端随校从重庆迁回了南京。临走时,他在街上地摊收了不少一些便宜的旧书和画册,存于家中。

画册的大小和现在报纸差不多,里面附有多张凡尔赛宫的照片。冯少彤对那些漂亮的欧式花园、喷泉和雕塑十分感兴趣,对父亲在一旁娓娓道来的故事似略略了然些微。

几十年后,冯少彤去到了凡尔赛宫。不经意间,她看到花园里的雕塑时,惊喜地一眼认出。“那是父亲曾带我见识过的世界”,一时感慨莫名。


对事严谨认真 只会为科研而烦恼

冯少彤印象中,父亲并不讲究吃穿用度,除了看书,父亲也喜欢念诗,爱听交响乐,能下围棋,会打桥牌,爱看电影、看戏,世界杯赛时还会半夜起来看球赛。

事实上,冯端在科学学术之外,其知识和兴趣遍及多个学科,哲学、文学、诗词、艺术、历史、绘画、书法……涉猎高雅,造诣颇深。

这些爱好给予冯端乐趣和自由的同时,也开拓了他的思维,让他在科研工作上拥有独到的眼光,从而做出多个“第一”和“首创”。“毕竟很多事情都是融会贯通的,能够触类旁通。”冯少彤说。

女儿认为,父亲立足物理,却超越物理,具有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立足前沿的创新能力,并能融合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将学术视角触及了多个领域,从而能更好地作出突破性成就。

“但做科研光有敏锐力肯定不够,父亲能有这些成绩,和他爱看书、善积累、勤钻研,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分不开。”冯少彤说,只要涉及到科研的事,父亲就特别上心。

要是父亲下班回家后,不爱笑也不多说话,饭桌上扒几口就去书桌前坐着,冯少彤一定不会打扰他。她知道,父亲只会因为科研的事而烦恼,过几天他自己把问题想明白了,又会展露笑颜。

一次冯少彤看到父亲给物理杂志写文章,改了一遍又一遍,签字笔都写“秃”了几支。整体修改完后,父亲又按习惯认认真真誊写了一份。他告诉女儿,文章想要写好,就得这么做。“因为在修改中,不断会有新的想法和见解,我们要精益求精,做其他工作亦是如此。”

七十年代末冯少彤考入大学,选择了学习物理。毕业后任教,教的也是物理,女承父业。虽然主要从事光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主攻光学全息及数字全息等方面的研究,但她偶尔也会请教父亲。

听完问题后,有时冯端不会立马回应。过了一两天,冯少彤自己都忘了,但冯端会突然提起,给女儿详细解答。

为大家舍小我 “他知道自己看重的是什么”

冯少彤眼中,父亲做事一向平稳不急躁,并非张扬之人,也很少生气。但只要关系到学校和实验室,他就会“急”。

这个“学校”,就是父亲为其奉献了七十余年的南京大学。他于1942年考入,从求学到任教都在南大,他的科研发展与南大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

而“实验室”,则指的是在他提出战略设想加以筹划,并奔走呼吁下,国家于1984年投资建立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作为我国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有效推动了凝聚态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在实验室建设初期,正值对外开放热潮,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多,但冯端都将这些出国名额推荐给了青年老师和学生。

“父亲觉得,他要守住实验室,要为实验室谋划,而且很多经费、设备的问题都需要他来解决。”冯少彤明白,父亲想为晚辈后学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这样学科专业才能持续发展。

“他会为学生挑选适合深造的院校或导师,但从不强求,非常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冯少彤清楚记得,那时伯父冯焕从美国给父亲带回了一台老式打字机。想要使用方便,必需掌握一套指法。父亲戴着眼镜,伸出食指,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个接一个的字母,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英文推荐信,将年轻人们送往大洋彼岸的学堂。

为“大家”舍“小我”的牺牲,冯端做过不止一次。大学毕业时,家中哥姐在美国留学,二哥赴苏联深造,考虑家中母亲须人赡养,冯端放弃了出国的机会,留在家中,并决定去中央大学物理系做助教。

但冯少彤认为父亲的决定并非“牺牲”,只是知道自己看重什么。后来有机会出国了,冯端更是抓紧时间学习交流。“有一次他去到旧金山,负责接待的学生提议先带他去周边逛逛,没想到被一口回绝。”因为冯端赶着去见所要访问大学的教授,了解国外同行在做什么研究,尽快带着先进的经验或技术回国,教予后辈。

在今年六月于南京大学举办的冯端百年诞辰纪念会上,冯少彤遇到了很多来参会的父亲的学生。他们在领域内都已颇有建树,口中念叨的都是恩师生前悉心的栽培和教诲。

冯少彤的思绪,突然回到了儿时的夏夜:父亲拿着一个简易的单筒望远镜,带着她和姐姐去南京大学的操场上看星星。虽然望远镜倍数不高,但已能捕捉到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它们于夜空中,予人光亮和启明。

如今抬望眼,长相忆,冯少彤坚信,父亲业已“人星合体”,与物理世界再续前缘。“试问天堂人,却道求知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父亲本色。”

冯端院士


附件: